最後一次洗胃
幾天前為了寫關於洗胃的文章,翻開教科書重新複習,發現過去考兒童急診專科時,就已經將洗胃的條件畫上重點,仔細回想,自己近十年沒有開過「洗胃」醫囑,主要原因是通常孩子誤食藥物被帶到急診室通常已經超過一個小時,而且藥物毒性不強或沒有達到致毒劑量。
最後一次幫誤食藥物的孩子洗胃,是研究醫師時期,誤食藥物的孩子一小時內被帶到急診,我決定幫他洗胃,結果洗胃過程中,他被生理食鹽水嗆到,洗胃結束後一直不斷咳嗽,跟家長解釋需要照胸部 X 光排除有無吸入型肺炎,家長突然生氣將 X 光單砸到我的臉上,大聲對我咆哮:
「你知道我們沒有健保嗎?照一張 X 光要多花錢,你洗胃時怎麼不說清楚可能會嗆到?」
當時還年經,聽到這樣的話差一點跟家長回嗆,明明洗胃前就解釋過可能會嗆到、導致吸入型肺炎,現在卻痛罵我?僅存的一線理智,慢慢跟家長好好解釋狀況,最後家長同意讓孩子照胸部 X 光,幸好肺部沒事,他在急診室留觀幾小時後咳嗽緩解,也沒有出現誤食藥物的副作用,離院回家休養。
洗胃沒有明顯效益
自從那次事件後,我幾乎沒有再幫誤食藥物的兒童洗胃,一方面是不論是教科書或文獻都表示洗胃的效益有限,一方面是和毒物科醫師長期合作,更了解藥物的吸收、代謝和副作用,大部分的藥物食入後 30 分鐘後即被吸收,洗胃其實沒有很明顯的效益,取而代之注意藥物是否可以靠身體自行代謝排出、藥物副作用需要監控那些生理指數、或是否有拮抗劑可以使用。
抱怨讓自己成長
此外,幫病人看診時我開始注意病人是否有健保身分,若沒有,特別注意醫療花費金額,若金額太大家長無法支付,請社工看看有無資源可以幫助孩子。
其實,面對急診室家長的抱怨,不管有理或無理,我都會不斷思考有無方法可以避免類似事件發生,進而調整看診技巧和說話方式,久而久之,被家長痛罵的次數越來越少,即使發生爭執,也可以平靜以對,不流於意氣之爭,每一次的衝突當作是改變的契機,提供自己成長的機會。